成果化股权 教授变股东

 
在省质检所老城基地实验室内,海南大学教授万逸(左)在指导团队成员使用FORBID-M荧光光电微生物快速分析仪开展相关工作。本报记者 邱江华 摄

  本报金江8月13日电(记者邱江华)8月13日清晨,省质检所老城基地实验室,海南大学教授万逸正指导团队对FORBID-M荧光光电微生物快速分析仪进行新一轮的优化升级。

  该分析仪是万逸团队自主研发的“明星产品”,包含5项发明专利和相关技术,在实验室“沉睡”2年后,终于在去年以作价80万元入股企业的形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,万逸也成了公司股东。

  成为公司股东,是万逸以前没想到的。万逸团队长期关注微生物检测领域,并取得了多项专利。“但科研人员没有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。即使有机会转化,还要经过报批等繁琐手续。”万逸说。

  破局始于2020年5月,科技部联合多部门印发《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》,同年10月,海南大学入选国家试点。

  2022年,海南大学出台相关管理规定,将科技成果95%的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。

  万逸团队是海南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最早的受益者之一,赋权后,他们与海南微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拍即合,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。

  微生物检测在环境保护、公共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海南微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,使用分析仪无需处理样品即可检测,检测时间能缩短近一半,且检测准确度达到90%以上,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微生物检测工具体积大、不便携带以及操作复杂等痛点问题。

  在实验室,海南日报记者看到,这台分析仪如小型家用打印机般大小,放入样品后,数据马上在一旁的显示屏上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出来。万逸说,当前,该技术还推广到福建、四川、北京、山东等地多所科研单位和企业,“科技成果只有转化出来,才能真正服务社会。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,海南大学进一步简化了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。进行成果转化的教师,到该校科学技术发展院备案后,即赋予科研团队该成果的谈判权和议价权,让教师能直接与企业谈判。对成绩显著,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能力突出的人员,海南大学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。

  “赋权成效持续显现。”海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陈海明说,2021年海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800多万元,2022年突破了3000万元,今年上半年已达到5000万元,今年力争成果转化经费破亿元,促使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“落地生金”。